黑塞哥维那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人和欧洲人不同的墓文化,没那么好,也 [复制链接]

1#

今年之前,我没有去过家里的祖墓,小时候对于墓园,心中始终有不祥之感,女人不能扫墓也是我们家的传统,儿时乐得轻松。去年年初到今年,因为从事外贸,客户多为欧洲人,密集的展会和周期频繁的驻点,让我这一年把欧洲国家转了个遍,这一年中,工作原因,其他景点去的不多,唯独墓园成为这一年中的重要景点。近期,听闻此事,父亲邀我去奶奶墓前看看,顺便祭扫一番,倾诉思念,回想奶奶过世已经满三年,理应去向列祖列宗致意,让他们看清楚要保佑的对象长怎样,也算是认个门。

奶奶的墓和先人墓同位于市区的公家的节地墓,买好各种其实是我们自己喜欢吃的丰盛贡品,香纸烛钱,以及几束献花,伴着诵经声,祷告声,叨叨絮絮的倾诉声中徐徐上楼。沿途不敢张望,生怕打扰亡者之清宁。

这座墓地位于群山之间,素雅幽静,大自然风光美不胜收,我要去的楼为中间的阁楼塔,此塔高13米,为舍利塔制式,居于山间陡坡之上,青石台阶平缓而坚实,周边绿树成荫,鸟语不绝于耳。踏入塔内,大量高至楼顶的方形抽屉及人名,无预警的压迫而来,我忽然想起相似格局的柏林被害犹太人纪念碑,让人迷茫,仿佛在耳边嬉闹,争吵,绝望之声,又夹杂恐惧而无法用言语表述的感受。石塔与抽屉墓碑在阳光洒落下,尽情地展示其绝世之美,随着视线偏移向下,慢慢的,仿佛找到了感情宣泄的出路,心境渐渐平和。

很快找到奶奶的墓碑,她现在住在一个小的封闭抽屉里,表面为青灰色的石板,中间写着名字,金色的镌刻文字已经发*,灰尘之下,一幅影雕照片立于碑的最上方。很认真的用纸沾湿,拭去尘土的同时,仿佛隔世,碑中央的那张祥和的笑脸。平常大嗓门的奶奶,就待在小小的照片里,这么宁静,慈祥地望着我。双眼泛红,泪如雨下。

记得上一次在墓园哭,是在瑞士的首都伯恩,当时是抱着逛公园的心情去到墓园,这里的墓园分为很多区,在每一区都有几排椅子,让人们坐着缅怀或陪伴逝去的人。每块墓碑不同形态的雕刻,像本本厚重的书,封面写着主角的名字,和故事发生的时间,没有过多的经过描述,但是如果仔细品味,能从墓碑中读出来墓主的人生,甚至人像都可以呈现于脑海中。虽然多为联想,但这就是墓碑的艺术。

让我落泪的是一位女士的墓碑,没有精致的雕刻,没有特别的款式,坐在旁边的老先生和我们说了他们的故事:老先生名叫伯恩,和女士是高中认识的,从相识相恋到现在,已经度过了60多个寒暑,女士不久前过世了,他每天都会过来看看她,对她说一些他所做的事,或悲伤,或思念,或调侃,或沉闷,他不知道他还能来多久(身体不行了),他也不知道她能不能听到。看到墓碑前的花朵,老先生痴痴地凝望着那块墓碑,我突然觉得爱情之伟大,超越生死,不禁悲凉,或许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吧,在走开之时,轻松的心情一扫而空,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

欧洲的墓园文化和中国有极大的差异,它们离市区都不远,在德国,很多墓碑直接是公园的一部分,它们有的放在地上,供人践踏,有的成为一座雕刻精致的钟塔,有的甚至是一块石碑,不写碑文,写着爱护小草和绿地的标语。与中国热闹非常的祭扫场面不同,在欧洲,一束康乃馨,一份真诚,默默的看着墓碑,坐在长条凳上,享受宁静如水时光的同时,完成真挚而宁静的祭扫过程。

在欧洲,墓碑甚至认识历史文化的方式,尤其在宗教种族冲突剧烈的国家。好比位于巴尔干半岛上的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纳(波黑),国内信仰三种不同的种族及宗教,分别是伊斯兰教(波士尼亚族)、天主教(克罗埃西亚族)、东正教(塞尔维亚族),波斯尼亚是上世界90年代南斯拉夫共和国分裂时,被种族清算最惨烈的国家。当车子穿梭国境,看山路旁一偏偏不同的墓地,就能知道这个小镇的主要种族及信仰。波黑最具代表性的是首都萨拉热窝满山遍野的墓园,这里是各种宗教混杂的墓园,在这里,历史上的南斯拉夫事件映入眼帘,我们仿佛看到了深处战争中的人们。在墓地中央的小广场,环绕着五座小教堂,发现分属于天主教、伊斯兰教、东正教、犹太教,正中央则是标示着一株典雅的萨拉热窝玫瑰。

“萨拉热窝玫瑰”取自内战炮弹轰炸首都时,碎片散落造成道路刻痕,他们用红树脂填补有真实死伤的地点,亡者可能是一人或更多。这般如鲜血飞溅散落城市各处的历史伤痕,称之为“萨拉热窝玫瑰”,提醒着战争的残酷,也成为此地民族主义的象征。

盯着玫瑰,脑袋装着的宗教种族历史苦难,在脑海中犹如跑马灯。这个墓园里,宗教不再泾渭分明,不再成为人与人之间的障碍,而是在血色冲突后,留下包容,选择平等和谐的共存,自由,民主,和平可以打破所有的桎梏,直达每个人柔软的内心深处,让人肃然起敬,感触颇深。

墓园除了埋葬躯体,也有不少是事后修建的空墓,希望逝者的灵*能安息。在捷克,有处非常特别的地方-特雷辛国家公墓,位在离捷克首都布拉格一小时车程,也被称为布拉格国家公墓,在这里整齐排列的小石碑平铺草地上,有一座大卫之星及十字架高高矗立。大卫之星是犹太宗教保卫的象征,却也是希特勒辨别囚犯的标志,在二战时,特雷辛几乎全镇都成为犹太集中营。

这块墓地是幸存者及死者家属请愿*府兴建,但只有不到一半是独葬的骨灰坛,大多是多人合葬的无名碑。每个石碑上都能看到各色的小石头,这在犹太教中表示着对死者的追思与尊重。

欧洲墓园其实跟国内的墓园有些类似,密密麻麻的石碑平铺于草坪之上,并且都是火化碑,随着土地价格的飞涨,养地费用日趋升高,很多人多选择抽屉式或者草坪节地碑,日趋流行。但是无论墓碑的外形如何变化,空间大小如何改变,墓园终究还是更多的要为生者考虑,逝者如斯夫。如何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化作前行的动力,如何让后人知晓前人之不易,如何让后世之人过得更好,才是墓碑文化能源远流长的原因所在。

回到现实,在离开之时,为奶奶进香三根,一把纸钱焚烧殆尽,拿起白纸,飘洒于空中,这就是中国人独有的墓文化,没那么好,也没那么坏。

本文参加有奖活动#机构V计划征文赛#,快来一键加入百家号机构运营快车道。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