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哥维那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又一欧洲国家对华免签告诉你波黑到底有多
TUhjnbcbe - 2024/2/18 17:54:00

作为80后,90年代初的某次春晚上,小品演员杨蕾的那句“摸黑战争”,是我对于波黑这个国家最深刻的印象。

波黑,全称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BosniaandHerzegovina)”,位于巴尔干半岛西部,东邻塞尔维亚,东南部与黑山共和国接壤,西部及北部紧邻克罗地亚,首都就是引发了一战的萨拉热窝。货币是马克,既不是欧盟也不是申根,最近刚刚同中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府与波黑部长会议互免持普通护照者签证协定》,即将成为第二个对中国普通护照全面免签的欧洲国家。

-年的波黑战争,离我们仅仅有二十余年,无异于给波黑的经济雪上加霜,直到年才渐渐复苏,同时波黑也在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

开车抵达萨拉热窝老城区的时候,正值夕阳西下。从环城的公路上俯冲而下的时候,老城区如画卷版在我的眼前铺开,整座城市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吸引人。我不禁想问自己: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城市?

提起萨拉热窝,对中国人来说可是如雷贯耳,曾公映过的那部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那个文化娱乐极其贫乏的年代,可谓是家喻户晓。

萨拉热窝在历史上曾数易其名,公元年,狄奥多西一世大帝挫败马克西穆斯后,在临终前将西方帝国和东方帝国的边界移到萨拉热窝附近,当时,萨拉热窝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15世纪40年代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其名字在土耳其语中意为“有宫殿的平地”。15世纪后期,强迫当地居民改信伊斯兰教,使部分居民成为穆斯林。19世纪末期归奥匈帝国,此后,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引发了一战、以及前南斯拉夫的历史了。

萨拉热窝,波黑的首都,有“欧洲的耶路撒冷”之称。年6月28日,就是在萨拉热窝的拉丁桥上,塞尔维亚的年轻人普林西普,成功刺杀了曾统治整个奥匈帝国的费迪南大公夫妇,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清真寺、天主教堂、东正教堂,组成一个三角形,就是三个种族混居的老城区,也是萨拉热窝最吸引人的地方。

长久以来,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在这里交汇碰撞,互相斗争也安然共存。所以,站在老城区的一个街口,不用挪动脚步,原地转一圈,视野中就能看到天主教堂、东正教堂、清真寺。

高耸的宣礼塔旁边自然是穆斯林的聚集地,天主教堂旁边的露天咖啡座是可以饮酒的,相隔不远就是阿拉伯水烟和红茶的摊位。

走在老城区的主街上,同时可以看到衣着时尚的西方女郎和身披黑色长袍,黑纱遮面的穆斯林女子。

米里亚茨河(Miljacka)穿城而过,分隔了老城区与新城区,秋天来了,远处的山上层林尽染,路旁的建筑上,涂鸦挡不住累累弹痕,间或还有有轨电车穿梭而过

数座桥横跨河上,最有名的就是这座拉丁桥。

曾出现在小学历史课本上的“费迪南大公刺杀事件”,其实就是由一个屌丝引起的。

年6月28日,所谓的“爱国青年”普林西普,就在桥头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一世夫妇,这件事成为了一战爆发的导火索。因为当时的欧洲,基本上就是奥匈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等家族的天下,外甥打舅舅,侄子打姑姑,表哥打表弟,当姥姥的也不干了,于是各国纷纷参战……

所以说,一战应该是最“任性”的家暴。

萨拉热窝的老城区“巴什察尔希亚(Bascarsija)”,名字来源于土耳其语,意为“主要市场”,是萨拉热窝的历史文化中心,年,波斯尼亚的首任州长伊萨·贝格·伊萨科维奇(Isa-beyIshakovic)在这里建起一些客栈和商店,就是老城区的雏形。当时居民主要集中在河对岸的帝国清真寺一带,州长又在河上架起桥梁,便于人们通行,巴什查尔西亚就渐渐成为巴尔干半岛最大的商贸中心。

全盛时期,这里曾有上万家店铺,可惜年的大地震震塌了大部分房屋,至年又发生了几次火灾。年,萨伏伊尤金人入城纵火,烧毁大部分商铺,年奥匈帝国占领后在它周围建起大量欧洲风格的建筑,巴什察尔希亚规模再也没有恢复到从前。年执*当局曾想拆毁它,后因种种原因放弃了计划

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GaziHusrevBey’sMosque),电影中游击队员、钟表匠谢德遭遇德*伏击中弹身亡的拍摄地点就是清真寺的院子里。

沿着老城区街道往前走,叮叮当当的声音吸引着游人的脚步。声音是从一旁的小巷内传出来的,这是萨拉热窝最古老的铜匠街(Kazandziliuk),也是萨拉热窝最古老的街道,年就开始建造,现在的规模只是曾经的三分之一。在电影中,游击队在迷宫般的小巷中与追捕的德*周旋。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为萨拉热窝带来了铜器的制作工艺,巴尔干半岛的女人们也一直使用铜饰品。传统的工艺品包括餐具、烛台、咖啡壶、灯具、器皿等70余种。

如今的铜匠街,已经完全变成了吸引游客的场所,在这里,最多的竟然是用战争遗留下来的子弹做成的各种工艺品。

塞比利(Sebilj)喷泉是萨拉热窝的标志性建筑,Sebilj的意思是“建在水流经过地方的建筑”,16世纪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引入,城内最多时曾拥有大大小小的喷泉余座,主要是为了供伊斯兰信徒净身和饮用。

喷泉建于年,曾毁于大火,年重建,主体部分为八角造形,加上装饰华丽的圆形穹顶。水通过前后两个石头水槽流出。波黑战争中,喷泉曾被炮弹击中,年改建时塔身改成木制的。

修道院(crkvasvetogJosipa),奥匈帝国时期的建筑

米里亚茨河边的清真寺(EmperorsMosque),是奥斯曼土耳其最有名的建筑家希南设计的。

天主教的圣心大教堂(SacredHeartsCathedral),内战中遭到损毁,战后重新修复。

距离天主教堂不远处的东正教堂AshkenaziSynagogue,建于年。

近距离不同宗教建筑的存在,是当时社会对于宗教所持的开放包容态度的最好见证。

===============

环球旅游达人,旅行体验师、自由撰稿人、嘉宾主持、旅行分享师、跨界自媒体人。年新浪V影响力峰会嘉宾,年新浪优酷“享耀全世界”盛典嘉宾,腾讯旅游核心自媒体,腾讯企鹅优品首批入驻自媒体人,新浪微博签约自媒体,微博旅行博主,蚂蜂窝攻略作者达人,穷游精华作者探路者,穷游途风体验师,电台嘉宾,秒拍签约达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又一欧洲国家对华免签告诉你波黑到底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