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哈布斯堡君主国本身是有能力来处理国内的危机的,在加里西亚和克罗地亚,甚至有迹象表明,为缔结某种妥协的努力正在取得进展。然而,哈布斯堡政治生活中的机能障碍,再加上恶化中的经济和财政局面、为人洞悉的军事上的虚弱,使得塞尔维亚民族统一运动的威胁越来越严重。由于对塞尔维亚问题处理的不到位,加速了一站的爆发。
塞尔维亚问题
塞尔维亚不仅威胁到哈布斯堡的实际利益,而且损害哈布斯堡王朝的荣誉感。如果哈布斯堡连塞尔维亚都撼不住的话,那它恐怕也不配成为大国了。然而,很多世纪以来,作为大国是其全部的“存在理由”;另外,担心丧失声望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因为意识会产生后果,塞尔维亚的民族统一和收复失地运动的威胁是实在的。塞尔维亚则因为两次胜利兴奋不已,现在又再次得到俄国的支持,所以它把奥匈境内的塞尔维亚人居住区看作扩张的目标,特别是波斯尼亚。罗马尼亚虽然是奥匈帝国的盟国,但它对匈牙利治下的特兰西瓦尼亚虎视眈眈。甚至连意大利盟友也再次对南蒂罗尔的意大利人居住区和亚得里亚海沿岸表现出民族主义兴趣。奥匈在两次巴尔干战争后的虚弱地位鼓励了这种收复失地的想法。
错误的外交政策导致皇储被杀
贝希托尔德最初的应对措施是采取外交攻势,但这样一来德国的支持就更加重要。6月份,作为外交渠道的马切科备忘录开始正式劝说德国帮助奥匈恢复外交地位。这份备忘录的功能只有到另一个加强哈布斯堡在巴尔干的声望的步骤到来之际才发生根本性改变,这个步骤就是弗兰茨斐迪南和妻子年6月28日对萨拉热窝的访问,这次访问的结果是皇储夫妇被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人加弗里洛普林西普刺杀。
一站爆发企图收付失地土
一个月后,弗兰茨约瑟夫签署了对塞尔维亚的宣战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自战争开始以来,对于究竟是谁发动了这场战争曾有过激烈的争论。主流的看法仍然认为;主要的挑动者是德国,它试图作为一个世界强国追求“日光下的地盘”。但事实仍然是,战争实际上是哈布斯堡君主国首先发起的,这是它对巴尔干局势的一种回应,虽然它的动机远不是那么野心勃勃。
这些“动机”中包括捍卫王朝荣誉和威望免受对其核心价值观念之攻击的必要性。即使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塞尔维亚政府应对哈布斯堡的继承人遇刺负担责任,塞尔维亚的暴发户行径也应该受到惩罚。粉碎塞尔维亚对企图染指哈布斯堡领土的其他民族统一主义者来说将起到威慑作用。此前跟德国这个不可靠的盟友相处的经历也给了奥匈一个强烈的动机,就是要在威廉二世于萨拉热窝事件后开出的“空白支票”再次被收回之前利用一下这张支票。但是,明知道向塞尔维亚宣战至少会使欧洲罹遭战祸但还要宣战,这的确是很不理智的行为。
当局领导者对一站的看法
考虑到奥匈帝国内部(和外部)的脆弱局面,年的大战将成为一个独立的大国自我毁灭的行为。哈布斯堡的很多当权者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包括弗兰茨斐迪南。作为保守派的头面人物,这位皇储也意识到君主国内部的虚弱以及缓和民族问题的必要性,但缓和的手段主要是打击马扎尔人的特权地位。他还想与俄国和解,俄国的沙皇政体是一个意识形态上的同盟者。但是,萨拉热窝事件不仅激化了哈布斯堡对塞尔维亚人的敌视情绪,而且去除了哈布斯堡当局内部一个主要的主和派。哈布斯堡的政策于是退化到街头标语的层次上,标语曰:"塞尔维亚必须灭亡德国则确认这是一个发动蓄谋已久的战争的恰当时机,它可能诱导或哄骗奥地利人参战,不过,如果说维也纳是柏林的配角的话,那也还是个心甘情愿的配角。
奥匈帝国应该蝎尽全力避免战争,因为它有一些亟待解决的内部难题。弗兰茨约瑟夫很长时期内仍深信君主国需要和平,年,他曾公开对康拉德说,“他的”外交政策是“和平政策”。但弗兰茨约瑟夫现在也相信,奥匈二元君主国必须对塞尔维亚做出反应,因为只有这样,维护哈布斯堡王朝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之意图方能实现。正如贝希托尔德后来说的,皇帝参战的主要动机是“对他所继承的世袭遗产之延续的关切之情”。在7月29日向“朕的人民”发布的皇家一王家战争宣言中,战争的理由就是这些:“朕的君主国”之荣誉必须维护;这样才能在列国中保持其良好声望与地位;国家之利益必须得到保护。奥匈帝国年参战的理由在于王朝权威政治,因为正如贝希托尔德写的:“如果我们怯懦地听任命运遂其所愿,我们在世界历史上的角色就会告终。
如何看待当局者的想法
但这种逻辑是错误的。对这个君主国来说,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唯一办法不是发动战争。而且,弗兰茨约瑟夫之所以走向战争,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命中注定要这样做:正如战争宣言中说的,萨拉热窝事件背后是天意。最初,他觉得弗兰茨斐迪南被刺是上天对这位
皇储与庶民结婚的惩罚,皇帝7月末的想法中充满宿命论色彩。在签署战争宣言时,他对亚历山大冯克劳巴亭说:“就这么办吧,我没有别的可做了。”而几天前他还告诉康拉德:“如果这个君主国一定要死去,那它至少也应该死得体面。”但在年,有个问题仍不清楚:有多少皇帝的臣民会与这个君主国一起死去——以保卫它的体面?
一战是一场灾难
战争从一开始就是场灾难。7月28日宣战后,欧洲大部分国家到8月初都已先后卷入冲突,但奥地利人和德国人对此并不感到意外。德国人声称对英国支持协约国感到失望,他们认为英国人本不应该这么做;另一方面,三国同盟的第3个成员意大利没有立即参战,这个情况倒是可以料想到的,因为三国同盟仅仅是防御性的,但奥匈对塞尔维亚而言是入侵者。
在君主国内部,民众最初对战争的反应看来掩盖了此前没完没了的民族冲突。其他民族国家公众之中流露的那种战争热情,在这个多民族君主国中同样很明显,甚至很多斯拉夫人地区也是这样。哈布斯堡军队曾是众多民族主义争吵的焦点,但总体而言,它现在表现得十分团结。当然也有一些兵变,特别是捷克人的部队,但其数量要远少于当初的预计。直到战争结束之时,军队的纪律和统一性仍保持在令人吃惊的高水平上。
奥匈帝国在军队中存在问题
奥匈帝国在战争中最初的灾难性缺陷是军队训练低劣,供应不佳,特别重要的是指挥不力。民族主义造成了很大的间接性损害。战前的民族冲突使得武装部队多年来经费严重不足,在各主要大国中,这个君主国与意大利的军事开支是最为欠缺的。年的军事法案部分地改变了这种局面,但到年,长期忽视军事开支造成的突出后果仍然很严重。哈布斯堡的部队参战时,训练和装备都很糟糕,其结果也可想而知。最高统帅部,特别是其首脑康拉德的严重错误更加放大了这种外在缺陷。在与塞尔维亚和俄国两线作战的态势下,康拉德对谁应作为主攻对象迟疑不决,致命的犹豫导致一场混乱的军事动员,这种局面已在雅罗斯拉夫哈谢克的《好兵如克》中传诸久远。
哈布斯堡军队节节败退
哈布斯堡军队没有在8月占领塞尔维亚,接着,由于德国人没有兑现曾许诺的支持,哈布斯堡军队被俄国人击退,9月份伦贝格丢失,军队撤回到喀尔巴阡山内侧。直到12月的利马诺瓦一拉帕诺夫战役,直到德国人的支援到来时,俄国人的势头才被遏制。到年底,战线稳定了下来,但是,开战后头几个月中哈布斯堡军队损失惨重:丧失了4/5受过训练的步兵和原军官团中一半的军官。哈布斯堡军队的老底子实际上已经在加里西亚的战场上被摧毁,奥匈军队从此再也没有恢复过来。
接下来的几年中,这个君主国的命运好坏相济。在外交战线上,弗兰茨约瑟夫再次拒绝向意大利出让领土,结果这个前盟友于年5月向奥匈宣战。不过在军事战场上,年奥匈在加里西亚和巴尔干战线双双告捷。在东线,奥德发动戈里茨一塔尔诺夫联合攻势,取得重大战果,6月份收复了伦贝格。在巴尔干战线,另一支奥德联军在保加利亚的协助下于11月占领塞尔维亚。但这些胜利都是在德国的支持下才取得的。康拉德在8月发动的里夫韦“黑一黄”单独攻势以失败告终。到年底,奥地利人看来是胜利者,但代价是日益依赖于德国。
战争导致国内矛盾激化
在国内战线上,内部政治关系因为匈牙利向维也纳供应谷物等问题而发生摩擦。奥匈的基础设施已不足以应付现代战争的需要,尤其是在向主要人口中心供应食物和燃料问题上。当局在战争开始时推行严厉的出版审査,这个做法也不利于战争努力,因为这导致人们对官方许可的消息抱有很大的不信任,于是谣言四起。官方对媒体的指令只会使民众对哈布斯堡政权的信任度进一步下降,克劳斯曾在《火炬》及随后抨击战争的力作《人类的末日》中记载下了这些接受指令的媒体。对民族主义领导人-如捷克人卡列尔克拉马尔-的压制同样激化了民族怨恨情绪。即使是继续支持战争行动的奥地利人,他们在大战早期也表露出一种几乎是缺乏自信的态度,从比德麦尔式的世界退回到私人的家庭空间中。不久,报纸评论中的浮夸之词在日益感到厌倦和阴郁的大众中间便找不到什么反响了。
节节败退被迫求和
年,康拉德对意大利发动的5月攻势以失败告终。6月,俄国人发动勃鲁西洛夫攻势,一开始便横扫奥地利军队。8月初,另一个前盟国罗马尼亚倒向俄国一边并占领特兰西瓦尼亚,形势变得更为严峻。德国军队再次介入:9月,俄军的进攻势头被遏制,12月,德军进入布加勒斯特。到这时,奥匈帝国几乎不成其为一个独立的大国了。德奥联合统帅部设立后,由德国人担任领导,奥地利军队正式服从于德国。德国和奥地利议员——仅有德意志族议员参加——签署的萨尔茨堡协定是这个君主国逐步变成德国卫星国的又一标志。
就在奥匈独立地位逐渐削弱、经济日益暗淡和混乱的时候,国内要求和平的压力也逐步增大。弗兰茨约瑟夫避居申布隆宫,年春天他接到和平的请求,10月,甚至外交大臣斯特凡布里安伯爵也要求和平,于是皇帝也主张迅速和解。当奥地利首相施图尔赫于10月21日被弗雷德里希阿德勒(,维克托阿德勒之子)刺杀后,已是风烛残年的弗兰茨约瑟夫表达了回归宪政政府的愿望,他试图恢复其最为成功的首相凯尔伯的职务以寻求和平。年11月21日,皇帝去世了。
总结
哈布斯堡君主国由于长期的陷入国内的政治斗争中导致整个国家的军队力量非常的差,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帝国在一站中屡屡败退的原因了,但是当时的帝国统治者确无法及时的意识到这些问题,而一战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这个庞大帝国的灭亡。